• 从德语A1磕磕绊绊到大学毕业,中国学生小A的德国高中“变形记”

  • 发布时间: 2025-03-01 浏览次数:
三月末,我们又见到了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小A,已经很难把他和几年前照片联系到一起。几年的德国生活,能够明显地在小A的神态中看到痕迹。不同于几年前那个脸蛋红扑扑的一脸稚嫩的小
三月末,我们又见到了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小A,已经很难把他和几年前照片联系到一起。几年的德国生活,能够明显地在小A的神态中看到痕迹。不同于几年前那个脸蛋红扑扑的一脸稚嫩的小朋友,现在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个打扮入时,气质阳光,从容乐观的年轻人。小A自己看到当年自己在语言学校的照片也笑起来了,我们的思绪也随着照片回到了从前……
 
  • 语言应该是他的铠甲,却先成为了他的软肋
 
和很多其他的GEP同学一样,小A在初中快要结束的时候,决定赴德求学。横亘在眼前的第一关自然是德语语言了。小A是个语言天赋还不错的同学,在国内中学的英语成绩一直比较好。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德国生活打好基础,小A在国内也找了语言班进行了系统的入门学习,以防到了德国之后措手不及。然而,小A说到了德国以后,自己经历的第一个Shock,就是在机场听德国人说德语。小A留心听着周围行色匆匆地人说话,这些德语融合了各种口音,快慢不一,与字正腔圆的听力材料大不同。
 
取完行李出来,小A首先想到给自己买一瓶矿泉水,付钱的时候,只听收银员叽里呱啦说了一堆词。小A知道收银员说的是数字,告诉自己价格,但是她的耳朵只来得及感受这串数字飞过耳畔,却来不及去捕捉。于是小A只得递出去一张20欧元的钞票,因为根据她的人生经验,这一瓶饮料不会超过这个面值。付款之后,小A才通过清点找零的钱,算出了这瓶水的价格。
 
机场所感受到的震惊,在来到住家以及进入语言课之后被进一步放大。热情的住家爸爸妈妈非常照顾她,但是热情并不能降低德语的难度。小A虽然在国内已经学过基础,但是国内的老师是用中文上课。当小A发现一整堂课只用德语的时候,小A心里其实是有点崩溃的。她至今都记得第一节课那云里雾里的滋味。我们也记得那时候小A常常很抓狂地向我们吐槽说,为什么要用德语来解释德语,我本来就听不明白德语呀!好在小A是个在“绝望”之中依然不放弃的孩子,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继续苟着呗,难道还能回去咋的。在这种惶恐迷茫中挣扎一段时间后,小A渐渐开始能跟上德语解释的德语了(在翻译器对于一些关键词汇的翻译帮助下)。

我们问小A,语言班这段时间是不是就算是“留德至暗时刻“,小A大笑说并没有“至暗”这么夸张。小A在一番努力之后,按时以不高但是足够的分数考取了欧标B2证书。欢天喜地来到自己选择的学校以后,迎来的是第二轮的震惊。
 
二. 课堂上,会吃鱼的我学起了怎么打鱼
 
在小A自己的憧憬里,自己应该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上吊打德国同学的。然而坐进课堂,老师同学们叽里呱啦的德语,黑板上医生处方一样难懂的板书,全部可以化作三个字:听不懂。吊打的场面没有出现,只看见了对着一个个生词抓耳挠腮的自己。有多少次,自己面对一道题束手无策,但是翻译过来以后恍然大悟,自己其实是会做的;又有多少次,好像题目里每个词都认识,连成一句话就看不懂。她发现德国的理科课堂上,会花时间去解释一个公式,一个定理,需要学生去领悟,内化其背后的原理。这对小A是一个挑战,和国内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虽然压力很大,但小A还是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有意思,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了解过的学科知识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如果理科的学习颠覆了小A对于老师上课方法的认知那文科则让小A吃了知识储备不足的亏了。比如德语,也就是德国人的语文,上课读诗读剧本,要品评诗词,下课要看电影看书,笔头上要写各种鉴赏分析。和她周围的外国同学一样,小A从小在中国,知道的都是中国的成语典故和神话故事,这些潜移默化得到的知识储备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容之中。到了德国以后,小A需要面对的就是各种西方的典故、历史事件和经典的文学意象,都是她还不了解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积累,而其他的文科科目状况也非常相似。好在德国的中学课程安排并不像国内一样满满当当,下午放学以后,小A想都没想,就回到房间坐在桌子前埋头苦学。她和我们苦笑着说道,她妈妈以前总批评她光聪明没用,要多努力。现在如果看到她这样,估计想都不敢想。
 
三. “小透明”也会成为“小明星”
 
德国同学的性格普遍比较慢热,不会去太主动地“破冰”。虽然有时候也有性格相对热情的同学和小A搭话,但是小A常常把天聊死。那时小A常常在后悔,为什么不在语言学校的时候和住家多聊聊天,练习练习日常交流的能力。而德国的课堂上会有很多讨论,课堂发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计分点。语言的短板也导致她在课堂上什么也不敢说,直接影响了她的课堂参与。大多数时候,小A不能很快get到老师和同学们在说什么。好不容易听明白了之后,她又要在内心开始组织语言,不希望自己发言的时候词不达意或者全是语法错误。
 
而这些课堂讨论是不等人的,还没等语言组织好,这个话题早就过去了。和同学小组讨论的时候,小A一般在一旁努力跟上同学们的思路,并点头表示自己在听。很长一段时间,小A都是教室里那个沉默的中国同学。我们收到的学校反馈里,各科老师几乎都说,小A是个很勤勉的学生,但是课堂参与度太低,希望看到她能多多参与讨论。



好在我们的小A同学不是坐以待毙的性格,并不甘心一直当小透明。她首先在比较容易理解内容的理科课堂上,开始主动举手发言。当信心从这些课程上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小A终于在德语课上大着胆子举手了。虽然说出来的德语依然是磕磕绊绊,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听明白了。有了第一次的突破,接下来每次举手前,小A不再需要长时间的心理建设了。而在和同学交往中,小A敏锐发现,日本动漫和韩国K-Pop在德国同学之间竟然也相当地普及,而这些正好是小A的强项。



在一次热烈地讨论之后,一个德国同学问小A:“A酱呀,你之前为什么都只坐在那里看手机,不和我们说话?我们要是早点开始聊天就好了。”小A因此开心得晚上做梦都在笑。找到了打开了一个共同话题,德国同学的话闸子就关不上了。很快他们就可以聊更多领域的话题,互相喂各种各样的安利。渐渐地小A就有了关系不错的德国朋友,放假时常常被邀请到朋友家做客。
 
小A感慨地说,德国的求学路没有特别轻松的时候,更像是一路的升级打怪。一开始在语言班受到打击的时候,觉得以后的日子不可能更难了,而语言班顺利渡过以后,她又在学校面临一个个新的挑战。但是也得益于这些锤炼,自己不光是在语言和学业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同时自己也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能够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情绪。


 
中学学习的经历,也帮助小A如愿的进到了自己心目中理想大学。小A回忆道,中学帮助她掌握了德语,胆子也大了,觉得现在的自己真是无所不能。只要花时间觉得什么目标都可以实现。小A还说,现在除了大学的课程以外,自己还在学校附近的餐厅做Minijob,打算存一笔钱暑假出去旅游。看着眼前这个二十出头,眼神却坚定从容的年轻人,我们也为她感到骄傲。
 
祝愿小A和每一个在德国的同学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顺利“打怪升级”,在经过层层的打磨后,绽放出最好的自己。回过头来看,不管是在语言还是中学期间遇到的困难,坚持下去,它都将成为你未来最宝贵的财富。那时,你会特别感谢当时咬牙努力的自己

德国中学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