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去德国文理中学学习,真的能拿到好成绩吗?——关于“平时分”的真相

  • 发布时间: 2025-09-17 浏览次数:
这些疑虑背后,其实折射出很多家长的担心——孩子来到一个全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会不会被动吃亏?平时分是不是看“天赋”和性格?安静、不爱发言的孩子是不是就不占优势?
在和很多考虑送孩子来德国读文理中学的家长沟通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
 
“听说德国文理中学的平时分占比很大,孩子在陌生的学习环境里还要用德语上课,这样是不是更难拿到好成绩?”


“国内孩子习惯了靠卷面分数定高下,但如果老师更看重课堂表现,孩子会不会因为语言慢、不够主动而处处受限?”
 
这些疑虑背后,其实折射出很多家长的担心——孩子来到一个全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会不会被动吃亏?平时分是不是看“天赋”和性格?安静、不爱发言的孩子是不是就不占优势?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德国文理中学的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平时分”的真相。
(注:德国高考Abitur总成绩由最后的Abitur考试和高中最后两年的平时成绩组成,本文的“平时分”主要指组成高中最后两年平时成绩的各类成绩分数)
 
误解:平时分是一道“看不见的门槛”
真相:平时分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提到“平时分,”很多家长会自然把它理解成一道额外的关卡。毕竟在传统的语境里,“分数”往往意味着一锤定音。但在文理中学的教育体系里,平时分的逻辑完全不同,它的核心目的并不是区分优劣,而是更全面、更公平地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
 
平时分从哪里来?
 
➊课堂发言:对错并不是首要的,哪怕只是一次尝试性的回答,也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
➋小组讨论/演讲:表达逻辑、参与态度同样重要。
➌研究报告/作业:持续完成比每次的“对错”更关键。
➍随堂测验:小测验积累下来,也能作为分数的一部分。







老师关注的是什么?
 
➊ 孩子是否认真准备和投入?
➋ 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➌ 是否能在小任务中体现出他/她不断的努力与成长?
 
换句话说,平时分并不是把试卷中“高要求的标准答案”的压力放在了平时,而是给予孩子的即时反馈与正向激励。
 
一位中学的毕业校友曾向我们分享过她们学校体育课的分数评定规则:
 
体育课并不是跑得越快才能得高分,比起从最终的运动表现评判成绩,老师会更加通过学生的努力来评定,比如相比刚刚开始课程时是否取得了进步,每一次锻炼是否都有认真对待,这样的每份努力都会被“看见”。
 
平时分的真正意义是让努力被“看见”,让信心被“积累”。尤其对于初来德国的中国学生,平时分反而是一种机会。想象一下:
 
•孩子在课堂上终于鼓起勇气举手回答了一次问题,哪怕语法不完美,也会收获老师的鼓励和认可。
•一份用心完成的德语作业,哪怕有错误,也能展示努力,换来老师的肯定。
•一次演讲任务,孩子经过准备站上讲台,完成后得到全班的掌声和老师的认可。

德国中学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