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德国经济“遇冷”,反而是中国中学生们的机会?

  • 发布时间: 2025-11-25 浏览次数: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庭会有这样的疑惑:“德国经济增长放缓,留德后真的还有未来吗?特别是孩子选择文理中学,再读德国大学,等几年后他们毕业了还能否在德国获得良好的发展?&rd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庭会有这样的疑惑:“德国经济增长放缓,留德后真的还有未来吗?特别是孩子选择文理中学,再读德国大学,等几年后他们毕业了还能否在德国获得良好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恰恰藏在德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之中。
 
宏观:经济确实放缓,但并非“前景堪忧”
 
从宏观经济面来看,最近各大经济机构对德国短期经济增长的预测确实偏保守或较低。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25年德国GDP增长预计约 0.4%,估算2026回升到约 1.2%。此外,多个经济研究机构和政府估算也都给出德国2025年增速有限,2026年逐步改善的判断。
 

 
另一方面,德国正处于结构性转型的重要时期,相较许多新兴发展国家,德国在新兴技术、数字、智能化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这些因素也一定程度上使得德国经济增速放缓。
 
短期来看,德国经济增速放缓、存在结构性挑战,宏观低增长会压缩一些低端、周期性岗位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高素质人才的长期需求会消失。事实上,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接受过完整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拥有良好思辨能力和实践力的毕业生,仍是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稀缺资源”。
 
德国联邦就业局(Bundesagentur für Arbeit)的分析显示,2025年尽管部分职业短缺数量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仍有数百种职业存在人才缺口(例如 163 个职业类别被标为严重短缺或“瓶颈”职业)。这些短缺多集中在工程、信息与通信技术、医疗与护理、教育与建筑等领域。
 
其中的一篇报告揭示了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即失业率有所上升,但企业仍然报告“有大量合适的技术人才难以招到”,这也正是低端性岗位减少而高素质人才短缺的表现。
 

 
这一短缺现象在能源转型与数字化领域尤其明显,如与电气工程、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充电站与电网相关的技术工种与工程师持续紧缺,而这些恰恰是德国转型阶段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外来人口的增长也让医疗保健、社会研究、教育等非传统理工领域出现了大量人才需求。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IW)的报告,未来几年随着大量技术人才的退休,估计高技能岗位的缺口将持续扩大。报告预测到2028年,对高技能岗位的空缺可能达到约 768,000 个。
 
因此,从结构性人才缺口的角度来看,德国仍然拥有着大量需求。对于接受德国中学教育(如文理中学),再进入德国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也将在未来就业市场里仍将长期保持潜力、且可以很好对接“稀缺+高价值人才”的需求。
 
未来:哪些方向对高素质人才更有需求?
 
据德国联邦就业局基于劳动力供需与国家战略方向的综合判断,以下领域将长期存在人才需求:
 

 
中德:在全球不确定性中仍保持高度互补与稳定合作
 
除了德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确实也有家长担心:“许多国家对中国态度转冷,那德国会不会也收紧?”。


从现实来看,中德关系的长期方向更多由“现实利益”而非“地缘情绪”决定。虽然中德面临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但整体合作基础依旧稳固,经济深度绑定程度高,而且在可见的未来仍然是彼此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如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德企业合作也十分强劲,华为、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在德国有重要布局,为德国当地带来就业与技术交流。而随着德国国内人才短缺的加剧,大众、巴斯夫等德国企业也正在中国不断扩大投资。
 

 
从孩子的未来发展角度看,中德关系短期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对孩子能否留德发展”“是否有就业前景的影响非常有限。
 
别把“短缺经济”当成放弃“长期发展”的理由
 
短期经济波动和宏观增速放缓是现实,但德国对于高素质人才长期的吸引力与制度性通道依旧稳定,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也为希望在德国完成系统学术训练并走向大学与职场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契合的教育路径。


而这些,对于我们众多家庭的启发则是可以把注意力今天的增长数字转向孩子能否在学校阶段建立起可以迁移、可以复用的核心能力,学术基础、语言能力、实践经验与职业意识,把这些“长期资本”铺好,孩子毕业后在德国或国际职场的弹性与选择自然也会更加广阔。
 

德国中学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