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中国学生的缩影,小A同学的德国高中变形记
- 发布时间: 2025-03-11 浏览次数:
这是小A同学在德国的故事,也是无数中国学生成长历程的缩影。
- 语言应该是他的铠甲,却先成为了他的软肋
和很多其他中国同学一样,小A在初中快要结束的时候决定赴德求学。横亘在眼前的第一关自然是德语了。作为一个语言天赋还不错的同学,小A在国内中学的英语成绩一直比较好。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德国生活打好基础,他在国内也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了解,以防措手不及。然而,小A说到了德国以后,自己经历的第一个Shock就是在机场听德国人说德语小A留心听着周围行色匆匆地人说话,这些德语融合了各种口音,快慢不一,与字正腔圆的听力材料大不同。
取完行李出来,小A首先想到给自己买一瓶矿泉水,付钱的时候,只听收银员叽里呱啦说了一堆词。小A知道收银员说的是数字,告诉自己价格,但是他的耳朵只感受到这串数字飞过耳畔,却来不及去捕捉。于是小A递出去一张20欧元的钞票,因为根据人生经验,这一瓶饮料不会超过这个面值。付款之后,小A才通过清点找零的钱,反推出了这瓶水的价格。
机场所感受到的震惊,在来到住家以及进入语言班之后被进一步放大。热情的住家爸爸妈妈非常照顾他,但是热情并不能降低德语的难度。小A虽然在国内已经学过基础,但是国内的时候都是用中文上课,当小A发现一整堂课只用德语的时候,他心里其实是有点崩溃的。他至今都记得第一节课那云里雾里的滋味。我们也记得那时候小A常常很抓狂地向我们吐槽说,为什么要用德语来解释德语,我本来就听不明白德语呀!好在小A是个在“绝望”之中依然不放弃的孩子,在这种惶恐迷茫中挣扎一段时间后,他渐渐开始能跟上德语解释的德语了。
有人问小A,语言班这段时间是不是算是“留德至暗时刻“,小A笑着说,并没有“至暗”这么夸张。在一番努力之后,小A按时以不高但是足够的分数考取了欧标B2证书。欢天喜地来到自己选择的学校后,迎来的是第二轮的震惊。
- 课堂上,他学会和“挑战”做朋友
在小A的预想里,自己应该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上“完虐”德国同学的。然而坐进课堂,老师同学们叽里呱啦的德语,黑板上医生处方一样难懂的板书,全部可以化作三个字:听不懂。想象的场面没有出现,只看见了对着一个个生词抓耳挠腮的自己。有多少次,自己面对一道题束手无策,但是翻译过来以后恍然大悟,自己其实是会做的;又有多少次,好像题目里每个词都认识,连成一句话就看不懂。
他发现,德国的理科课堂上,会花时间去解释一个公式,一个定理,需要学生去领悟,内化其背后的原理。这对小A是一个挑战,和国内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小A还是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有意思,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了解过的学科知识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如果说以前小A只会‘吃鱼’,那么现在他则渐渐掌握了‘打鱼’和‘做鱼‘。
理科的学习颠覆了小A对于老师上课方法的认知,而文科则让小A深感知识储备不足。比如德语,也就是德国人的语文课,上课读诗歌剧本,下课要看电影读书,笔头上写各种鉴赏分析。和周围的国际同学一样,从小生在中国的小A,知对中国的成语典故和神话故事十分熟悉。到了德国以后,小A需要面对的就是各种西方的典故、历史事件和经典的文学意象,都是他尚不了解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积累的。好在德国的中学课程安排并不像国内一样满满当当,有着许多课余时间。下午放学后,小A想都没想就回到房间里埋头苦学。小A想到,以前妈妈总提醒他光聪明没用,要多努力,现在如果看到他埋头苦读的样子,估计想都不敢想。
- 从怯生生的小透明,到班里的小明星
德国同学的性格普遍比较慢热,不会去太主动地“破冰”。虽然有时候也有性格相对热情的同学和小A搭话,但是小A常常把天聊死。小A总是后悔,为什么在语言学校的时候不和住家多聊聊天,为什么每天下课回来不多和住家坐坐,而是自己待在房间里。
德国的课堂上会有很多讨论,课堂发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计分点。语言的短板也导致他在课堂上什么也不敢说,大多数时候,小A不能很快get到老师和同学们在说什么。好不容易听明白了之后,他又要在内心开始组织语言,不希望自己发言的时候词不达意或者全是语法错误。
课堂讨论是不等人的,还没等语言组织好,这个话题早就过去了。和同学小组讨论的时候,小A在一旁努力跟上同学们的思路,并点头表示自己在听。很长一段时间,小A都是教室里那个沉默的中国同学。我们收到的学校反馈里,各科老师几乎都说,小A是个很勤勉的学生,但是课堂参与度太低,希望看到他能多多参与讨论。
好在我们的小A同学并不甘心一直当小透明。他首先在比较擅长的理科课堂上,开始主动举手发言。当信心从这些课程上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小A终于在德语课上大着胆子举手了,虽然说出来的德语依然是磕磕绊绊,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能明白了。有了第一次的突破,接下来每次举手前,小A不再需要长时间的心理建设了。
在和同学交往中,小A敏锐发现,日本动漫和韩国K-Pop在德国同学之间竟然也相当地普及,而这些正好是小A的强项。在一次热烈地讨论之后,一个德国同学问小A:“你之前为什么都只坐在那里看手机,不和我们说话?我们要是早点开始聊天就好了。”听到这,小A开心得晚上做梦都在笑。找到了一个共同话题,即便是慢热的德国同学们,话闸子也关不上了。渐渐地小A就有了关系不错的德国朋友,常常被邀请到朋友家做客。
- 回头望去,小A说……
小A感慨地说,德国求学路并不轻松,更像是一路的升级打怪。一开始在语言班受到震惊的时候,觉得以后的日子不可能更难了,而语言班顺利渡过以后,他又在学校面临一个个新的挑战。但是也得益于这些锤炼,自己不光是在语言和学业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同时自己在性格上也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能够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情绪。
中学的种种经历,帮助小A如愿进入了自己心中的梦校。小A说,觉得现在的自己真是无所不能,只要肯下功夫觉得什么目标都可以实现了。中学帮助他掌握了德语,胆子也大了。
小A还说,现在除了大学的课程以外,自己还在学校附近的餐厅做Minijob,打算存一笔钱暑假出去旅游。看着眼前这个二十出头,眼神却坚定从容的年轻人,我们也为他感到骄傲。
这便是来自小A同学的“变形记”,也是无数中国同学成长故事的缩影。在经过重重的磨砺后,他们都绽放成了最好的自己,回头看去,路上的挑战都已经变成宝贵的财富,沉淀成了那些破茧而出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