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德国读中学,我在六小时之外学着放手”,一位上海妈妈的德国育儿小记
- 发布时间: 2025-06-18 浏览次数:
为什么选择德国
我想很多家长会觉得德国大学是免费的,性价比更高,但同时难学的德语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我个人觉得如果仅仅从这两个方面考虑其实都是不够的。
“儿子小学期间就读在公立学校里,课间的十分钟不能出去玩,各种补课充斥生活,这样的情形在上海早已是常态。当家长的焦虑同时,孩子的个性也逐渐被磨灭。”
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评价体系的单一,这是我们不想看见的。所以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离开公立学校的体系,选择了双语教学,同时也开始考虑国外上学的事情。对比了美澳英等国家的教育之后,我们意外地挖掘到德国。尽管德国大学在各种国际大学的排名中看到的并不多,但他们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崇尚全人教育,不仅如此,德国大学的数量也是非常之多。
疫情之后,孩子的很多同学都陆陆续续出国了,这多少也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孩子——他不止一次跟我们提到想中学出国读书的想法。作为家长,一方面对于中学这个年龄出国有一定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有些许欣喜,孩子长大了,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
考虑再三,我们决定跟孩子好好谈一次,跟他分析了各个国家以及不同年龄出国留学的利与弊,同时也跟他交换了作为家长的想法和建议。没想到孩子说他愿意学德语,并做好了中学就要出去的准备。尽管当时在我看来,孩子更多的是为了去而去,多少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意思,但我们表示愿意支持他,并开始联系留学机构,非常庆幸的是,那个时候恰巧就结识了GEP,后面也证明我们选择了GEP是非常正确的。
德语学习和规划
在2023年9月,我们一家在德国留学这个事情上达成一致,接下来就开始规划德语学习和学校的选择等细节事项了。GEP将德国各州的中学归纳为一个册子,并给我们推荐了学习德语的机构,其实上海学德语的地方并不少,但对于18岁以下的孩子还要线下上课的地方就不多了,但儿子能够坚持把德语学下来,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也遇到了一个非常好而且有耐心有爱心的老师,直到现在儿子去了德国也还会给老师发消息分享他在德国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说亦师亦友一点也不为过。
在去德国之前,儿子的德语B1听力和口语通过,阅读和写作差了几分,但并不影响去德国以后语言学校的学习,因为按照衔接安排,到奥格斯堡SVK后儿子的语言仍是从B1开始学习,所以上课并不太费力,他也非常清楚需要在9月前拿到B2的水平,所以自己也比较上心。
但有一点不同的地方是,语言班除了会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同时也更看重孩子平时的表现。但出于国内会更看重最后考试成绩的思维,所以当儿子看到老师给他的平时表现打分比较低的时候,他也会愤愤不平去找老师理论一番。
住家生活
这次也有幸去拜访了孩子的住家爸爸和妈妈,住家一家非常的热情,打破了我对于德国人既往的一些刻板印象。
饮食上的差异是中国孩子需要过的第一关,他们认为既然选择了德国,最好还是能够逐渐适应和接受这里的一切,尽管住家妈妈也努力调整饮食给孩子们,但她也发现中国孩子普遍不太喜欢表达自己提出诉求。孩子刚来的时候宁可跟着其他孩子去外面吃中餐,但其实德国的中餐并不便宜。包括有的时候住家妈妈买了水果或者蛋糕,但她发现孩子们也并没有吃,反而浪费了,他们会觉得这样很可惜。后来在我的鼓励协调下,孩子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要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
另外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由于孩子的德语水平总归有限,所以建议在国内最好把英语也要学好,这样最起码在德语无法表达出来的时候,还能够用英语解决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
我们也还聊到了有关零用钱的使用,卫生习惯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也让我收益匪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其实孩子们都特别好,在这么小的年龄到异国他乡求学非常不容易,我们非常爱他们,但其实有的时候更需要被教育的是爸爸妈妈们。”
写在最后,以此小文记录孩子留学的二三事。无论在哪里,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不变,温柔而坚定地拒绝并适当地放手,才能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