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P Community如何守护越来越多孩子正在失去的成长力?
- 发布时间: 2025-06-18 浏览次数:
当我们将“留学成功”狭隘定义为学术成绩时,往往可能忽略了更本质的命题:在陌生环境中构建可持续成长的能力。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发展而言,真正的挑战其实永远是在课堂之外——社会融入成为比德语更难的考试,沉默取代了本该发生的跨文化对话,未来职业选择在信息差中变成盲目..……这些被忽视的“生存实战”,恰恰是成长力断裂的起点。
在本期【GEPxTalks】中,我们想要和你探讨“成长力”这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它包含了什么?我们又通过怎样的方式守护孩子们不断成长发展的能力呢?
在留学这件事上,有一个几乎公认的事实,即大多数选择送孩子出国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对于当下普遍存在的“唯分数”的评价倾向感到并不满意,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不受过分约束地成长。但矛盾的是,在“中学留德”这条教育道路兴起的这十几年来,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在出国之后,反而只能更埋头于学习、课堂,没有办法很好地适应和利用德国的教育体系。这一方面有着固有思维和评价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孩子普遍并不具备主动寻找学校之外的成长资源和支持体系的能力,久而久之,这不仅影响到留德体验,更会进一步使孩子失去成长力,或者更现实地说,失去未来的竞争力。这恰恰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更有悖留德的初衷。
因此,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如何保持不断成长的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的资源和机会,是他们留德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点上,德国文理中学提供了许多支持,如各类社团、集体活动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不要陷入“只会读书”的怪圈而成为一座“孤岛”。但对于中国留学生们来说,在学校之外,他们在当地的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依旧是处于缺失的状态,为了回应家庭、孩子对于“全人教育”和全面成长的期待,一个系统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这便是我们建立GEP Community的初衷所在。“留学的目的是学习”,但学习只是成长的一部分,学习也不仅仅指读书、上课,参加活动、社会实践、实习、和人社交、学会探索和认知自我都是更广义的学习,也是成长中的更重要部分。这些年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建立起了对应的支持体系,为中国孩子提供更多成长平台。
学术方面总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则希望通过提供平台和交流机会的方式,让中国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以老带新。我们也正在通过线下线上的圆桌会活动帮助学生交流学习生活问题,邀请学生以文章、视频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通过老师们帮助新生找到同校的学长学姐寻求帮助。

同样的,对于注重留德体验和希望未来能够在德国发展的孩子来说,文化的适应融入以及如何顺利过渡是重要的课题。我们十分关注孩子们在赴德初期的过渡适应,GEP Community所设置的IntroWeekend新生介绍周、新生家庭培训和赴德后的跨文化培训正是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德国各项基本常识、中德文化差异,培养集体感和消除孤独,从赴德的前、后两个阶段帮助他们。

此外,对于德国当地文化的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孩子们进入学校前的语言学习阶段,我们会安排丰富的文化体验类活动,如参观当地博物馆、历史文化馆,学习古罗马人手工制作的工艺,更直观感受德国和欧洲历史文化的底蕴;体验圣诞集市、滑雪、攀岩等娱乐活动则可以体验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对于“德国”建立更立体可感的认知。


在关注到学术和适应融入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认为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对于培养成长力来说至关重要。每年我们都会在毕业季多次举办GEP大学考察团活动,并坚持由老师组织带队,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亲身感受大学氛围的同时有机会和学校老师、在读学生面对面交流,为之后的大学升学做好铺垫。近年来,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在文化、经济等多领域和德国同龄人交流的期待,通过和德中教育交流中心开展合作,我们也为GEP的孩子们提供如“德中青少交流学园”等活动的参与机会,为成长助力赋能。
因此,当我们谈起留德的初衷,当我们谈起成长力和全人教育,我们所期待的远不止课堂上、学校里的分数,它体现在面对陌生环境时能独立处理问题的生存能力;身处文化差异中能保持自信自如的适应能力;与在人际关系里能保持良好沟通,主动寻求支持的情感联结能力;规划未来人生时能清晰认知自身、有效利用资源的决策与行动能力。这些仅靠孩子个人摸索或碎片化支持而难以实现的能力,正是我们最希望守护和培育的成长力。